插畫為什么現(xiàn)在涂色,明暗交界處都有高飽和度的陰影線?
我們都聽過一句話:藝術(shù)來源于生活,又高于生活。
所以第一,這種效果在生活中,是有真實存在的類似現(xiàn)象的。
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
第二,就是這種效果,畫出來感覺確實比較好看,對吧?
因為從它的色彩上來說, 增加了層次、豐富了對比。
再往細了說,雖然只是小小的一筆,但是好處卻不少,又能讓亮部顯白,也能讓陰影顯灰,同時讓皮膚顯得通透、讓光線帶有明確的冷暖傾向。
這些好處便是,很多繪畫大佬都樂意這樣畫上一筆的原因。
比較復(fù)雜的是現(xiàn)實中的物理/光學(xué)/現(xiàn)象上為什么會這樣?
那么并非物理專家的微課菌,只能憑借一些道聽途說,結(jié)合我的個人理解與猜測,來說說這背后的原理,下面就來說幾點:
1、皮膚這種半透明材質(zhì)的,次表面散射原理。
原本我以為這種效果/現(xiàn)象,主要畫在/放生在皮膚的面暗交界線。
次表面散射” SubSurface Scattering,簡稱SSS,也稱3S效果,這個簡稱大量用于3D技術(shù)中。中文名sss外文名SubSurface Scattering
這種現(xiàn)象是由于材質(zhì)內(nèi)部散射光線的作用而形成的,即當光線進入之后在物體內(nèi)部不斷折射而形成的效果。
例如蠟,人的皮,果凍,撥下皮的葡萄那種材質(zhì)。
圖a為不透明物體,直接反射光線;
圖b為半透明物體,光線灰進入物體之后再折射出來,就會帶有物體的顏色。
這里的子面折射=次表面散射,是一個意思的不同叫法。
所以看到這里,意思就是說是因為 “強光”+“半透明材質(zhì)”共同作用所引起的現(xiàn)象。
嗯,這也能讓我比較信服,因為的確往往繪畫作品中這種純色細邊都是出現(xiàn)在皮膚上:
好看不就完事了?好看就對了
2、只要有強光/陽光,不是半透明材質(zhì)也可以
本來覺得搞定了,自己也明白了,半透明材質(zhì)所以才會這樣,嗯,合情合理。然鵝:
右邊部分來自《瘋狂動物城》雖說不是真實場景,但以還原真實為目的做了這樣的效果,可見一斑
看到這些圖片之后,我又開始迷惑了。那么按理來說,木地板、墻面這些都是不透明的材質(zhì),那這里的就不是次表面散射了。那我就只能就此理解為, 不需要是半透明材質(zhì),只需要強光就可以了。
3、強光 + 表面平整光滑的材質(zhì)/高飽和的固有色
為啥又會有第三層猜測呢?是因為我又想起了開頭這張照片:
jio得我說的有道理,就好看一哈?
你看,同樣是強光,為啥就是皮膚有這種效果,而衣服卻沒有?
那我再結(jié)合對比第二點猜測中的圖片,其中木地板、黃色的椅面、木柜,對比這件綠衣服的區(qū)別有2個方面,也就是:
1.表面更平整、光滑
2.固有色飽和度似乎更高一點
那么,就應(yīng)該是這兩個因素中的其中一點影響了這個,也有可能是2個因素綜合作用。但我更傾向于是因為表面光滑,因為說回皮膚在:表面光滑、固有色飽和度高,這2個方面來說看到是符合表面光滑的特點。
3、表面越光滑/材質(zhì)越透明,即使光線不是強光,更容易出現(xiàn)類似效果。
最后,來看看玉,這種表面非常光滑又半透明的材質(zhì):
雖然左邊玉龍這張圖,有些是背光之后,因為透光產(chǎn)生的效果,但再看右邊的圖。其實, 在明暗交界線附近,也出現(xiàn)了類似的變亮、變純的效果。
只不過因為光線不是陽光/強光,所以明暗交界線跟這個“亮邊”的形狀跟邊緣都變得較為模糊了而已。
綜合來說:
這背后的原理首先應(yīng)該跟材質(zhì)是比較光滑有關(guān),
其次是半透明的次表面散射原理,
最后就是光線越強(特別是陽光)這張效果越清晰、越明顯。
至于怎么選色,主要還是根據(jù)物體的 固有色/光源色,來適度提升飽和度即可,另外就是注意與陰影拉開冷暖關(guān)系。
其實以上說了這么多,大部分都還是我的個人思考。
對于各位喜歡畫畫的朋友來說,其實只需要考慮:
自己需不需要表現(xiàn)這種效果?用起來怎么用的好看?
這2個問題就可以了,背后的原理也許能幫你用的更正確、更理直氣壯,但我們不是做這部分學(xué)術(shù)研究的,簡單了解即可。
所以這種線怎么選色,主要還是根據(jù)物體的固有色/光源色,來適度提升飽和度即可,另外就是注意與陰影拉開冷暖關(guān)系。